發揮中草藥特長 促進養殖業發展
中草藥是我國傳統醫學的瑰寶,為天然藥物,其功能作用廣泛,具有雙向調節、毒副作用少、無殘留、無耐藥性等特點,而且藥源廣泛,制作簡便,成本較低,療效持久。自我國實施獸藥 GMP 以來,高效、低毒、無殘留的食品動物藥物越來越受到國內外人們的青睞,這就更突出了中草藥的地位。因此,研究、開發、利用中草藥面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機。藥物殘留問題既是關系人民生活的大問題,也是影響畜禽產品國際貿易的突出問題。有些國家,借我國的畜禽產品中存在藥物殘留而設置貿易壁壘,拒絕進口我國的畜禽產品,嚴重影響了我國的聲譽和畜產品的出口,因此,采取措施,解決我國動物源性食品中藥物殘留問題便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隨著畜牧業的發展,家畜、家禽疾病不斷孽生,經濟上造成巨大的損失。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發現,許多中草藥具有抗病毒和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如大青葉、板蘭根、魚腥草、黃連、黃柏、雙花、連翹,清熱解毒;白術、芪、黨參、甘草、扶正,補益氣血,增強免疫功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在獸醫臨床應用中,通過科學組方和研制高效的劑型,有效地控制了部分病毒的發展和蔓延,在養殖行業發揮極大的影響作用。
中草藥具有六大優點
1、提高非特異性免疫力
一些中獸藥,特別是補虛藥和復方制劑,能夠使動物機體產生特異和非特異免疫功能,增強細胞和體液的免疫力。如黨參、首烏、刺五加能升高外周白細胞,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正常動物服川黃芪后血中IgE、IgM含量顯著增加。四料子湯、四物湯、六味地黃丸都對細胞免疫和抗體形成有促進作用。
2、抗感染作用明顯
清熱類藥在抗病原微生物方面效果尤為顯著。如雙花、黃芪、板藍根、貫眾等對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等革蘭氏陽性和陰性菌都有殺滅和抑制作用,并能預防病毒、鉤端螺旋體、致病性真菌和原蟲感染;同時能激發機體抗感染的免疫功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促進抗體的形成。
3 能減少抗藥性
據資料介紹,某肥豬場為控制豬氣喘病,土霉素用量則逐年上升,防治效果卻不明顯。中藥應用多為復方,以復方中多種成分,從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能量轉化的各個環節來干擾病原微生物的代謝,不易使病原微生物產生抗藥性,有效地抑制、殺滅病原微生物。
4、減少毒副作用
中藥中大多是天然植物,主要成分為生物堿、甙類、揮發油、樹脂類、有機酸、色素、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中藥不同于抗生素、化學合成藥、激素等,對機體生理功能無明顯損傷等毒副作用。
5、 增強抗應激能力
由于長途運輸、高密度飼養,動物受噪音、強光、寒冷、高熱、大風、饑渴等刺激,應激癥呈上升趨勢。一些中藥能增強機體對物理、化學、生物等各種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使紊亂的機能恢復正常。如黨參、刺五加等可使小動物抗高溫和低溫能力明顯提高;生脈散能提高動物耐受能力,延長存活時間,使缺氧的動物心肌中RNA含量明顯增加;如運輸中的小動物種兔、銀狐等用延胡索、黨參、刺五加結合VC、VE使用,有良好的抗應激效果。
6、調節機體新陳代謝功能
黃芪具有增強細胞的生理代謝作用,促進血清和肝肌蛋白質的更新,當歸有抗維生素E缺乏作用。用首烏、曲香、黃芪等中藥添加于育肥豬的飼料中,一周后,生豬皮毛出現紅潤,食欲旺盛,行為安靜,生長加快,抗病力強,合成代謝明顯。
中藥具有抗病毒、增強免疫功能等效果,對病毒性流行感冒及其所致的呼吸道癥狀效果顯著。
中藥具有很好的抗病毒作用,既可直接殺死病毒而不傷及機體組織,又可調動免疫防御系統的積極性,激發機體的主動免疫機制,增強免疫力,通過主動防御間接發揮抗病毒作用。尤其是在禽流感這個世界性難題面前,中藥的優越性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抗病毒中藥的研究也呈現出異常活躍的局面。
一、抗病毒中藥作用機理的研究
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許多中藥不僅可以直接殺滅病毒,還可以阻止病毒對宿主細胞的吸附和穿入,抑制病毒在宿主細胞內復制,阻斷病毒從感染細胞向未感染細胞的侵染,從而起到直接抗病毒作用,更重要的是,許多中藥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激發機體免疫防御系統,具有間接抗病毒作用。無論是在生產上,還是在理論研究上,這種間接抗病毒作用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是變被動防守為主動防御的物質基礎。
(一)直接抗病毒作用
直接殺滅作用 是指中藥對病毒侵入細胞前的殺滅作用。研究證實,大黃醇提取液中的蒽醌類對病毒有直接殺滅作用,甘草甜素對帶狀皰疹病毒有直接殺滅作用,板藍根對皰疹病毒有殺滅作用。阻擋侵染作用 是指中藥阻止病毒對細胞吸附和穿入的作用。許多中藥抗病毒活性成分,如黃酮類、多糖及其衍生物、三萜類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如甘草甜素衍生物)、生物堿、苷類等都是通過阻止病毒顆粒對宿主細胞的吸附過程和穿入過程而發揮抗病毒作用的。經研究證實,黃芪影響病毒對敏感細胞的吸附和穿入有較明顯的作用,板藍根對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有很強的阻斷作用。抑制繁殖作用 即抑制病毒自我復制過程的作用。經研究證實,多酚類物質可以抑制流感病毒蛋白質和RNA的合成,同時也可以抑制流感病毒對宿主細胞的吸附作用;體外試驗表明,板藍根與黃芪聯合應用,對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有較強的抑制增殖作用。
(二)間接抗病毒作用
促進免疫器官發育 機體的免疫器官包括胸腺、法氏囊等中樞免疫器官和脾臟、淋巴結等外周免疫器官,它們的發育狀況直接影響機體的免疫力,許多抗病毒中藥都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能很好地促進機體免疫器官的發育,增加免疫器官的重量,使其具備良好的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物質基礎。增強免疫細胞能力免疫細胞數量龐大,分布廣泛,除了血液中的嗜中性白細胞外,還包括分布在某些器官組織中的巨噬細胞系統,如淋巴結、脾臟、骨髓中的網狀細胞、竇壁細胞,腎上腺和腦垂體血竇中的內皮細胞,疏松結締組織中的組織細胞,肝臟竇狀隙內的枯否氏細胞,肺泡隔內的塵細胞,血液中的單核細胞等,這些細胞都具有強大的吞噬、消化病原體的作用,是機體非特異性免疫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能參與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近年來研究發現,許多中藥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巨噬細胞的數量、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如黃連、黃芩、黃柏、豬苓、大蒜等能提高免疫細胞的吞噬作用;魚腥草、黃連、穿心蓮、大青葉、野菊花、丹皮、大黃、金銀花等可提高白細胞的吞噬功能;刺五加、黃芪、黨參、杜仲、黃連、黃柏、甘草、靈芝、茯苓、青蒿、丹參等可提高單核細胞的吞噬作用;白虎湯對塵細胞具有激活作用。
調節主動免疫功能 現已證明,有200余種中藥具有影響和調節動物機體免疫機制的功能,其中包括補益類中藥、清熱解毒類中藥、滲濕利水類中藥以及少數解表、固澀、止血、瀉下、驅蟲類中藥。中藥對主動免疫機能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等內分泌系統進行調節的;補腎的藥物則是通過神經——體液調節的作用方式進行調節的。其它的途徑還有通過調整植物性神經的功能來調節免疫機能;通過作用于環核苷酸系統來調節免疫機能;通過調整核酸代謝來調節免疫機能;通過調整T淋巴細胞的數量和質量來調節免疫機能。
誘生干擾素(IFN) 干擾素是一種天然的非特異免疫防御因子,干擾素本身雖然對病毒無滅活作用,但可作用于正常的細胞,使未受感染的細胞產生抗病毒蛋白,從而抑制病毒高分子生物合成,使細胞獲得抗病毒能力。在入侵部位細胞產生的干擾素,可滲透到臨近細胞,從而限制病毒向四周擴散。現代研究證實,有許多中藥具有內源性IFN誘生作用或促誘生作用,如從香菇中提取的香菇素,能誘導血清IFN;從甘草中提取的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制劑,能誘生Ⅱ型IFN,同時對細胞免疫功能有增強作用;黃芪、丹參、刺五加、龍膽草等,都能誘生干擾素和免疫球蛋白,從而具有抗病毒作用。增強自然殺傷細胞(NK)活性 自然殺傷細胞是一類重要的淋巴細胞,能參與機體的免疫反應,可在體內殺傷腫瘤細胞和受病毒感染的細胞,起到免疫監視和抗感染作用。研究報道,中藥方劑小柴胡湯和人參湯都能明顯增強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
二、發揮中草藥特長,促進養殖業發展,從改變行業養殖觀念的開始:
1、西醫:在抗生素抗菌殺菌治療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日常使用抗生素對細菌和病毒的直接殺滅的同時,又是對機體免疫器官及其免疫功能的一種直接或間接的破壞和損傷的過程,幾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是如此。而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長期使用抗生素不當時,其損害的作用會更加大也更加嚴重。
2、中醫:在中藥對抗病毒、呼吸道癥、抗腫瘤和提高免疫力方面具有西醫無可匹敵的優勢。更重要的是,在使用中藥進行預防保健和整體調理的同時,又是對機體的免疫功能和防御能力的一種保護和恢復,尤其是可以提高機體自身的非特異免疫系功能,提高機體的免疫應答水平,從而達到保健預防和“治未病”的目的。
3、從醫藥角度,發揮中藥的提高免疫力作用,并不是說言必有黃芪多糖,因為,當前學術 界對黃芪多糖研究得比較多,認識得清楚一點而已。其實,很多中藥的增強免疫效果并不比黃芪多糖差,而且,互相增效和配伍協同的作用相當之強。還有,因為南藥要北用、北藥要南用、不同的加工方法、不同部位、不同的收獲季節、不同的配伍、不同的藥量等等因素者均會極大地影響其效果。
4、在臨床治療中,以中西醫結合;在畜牧生產養殖行業中,越來越會主要趨于以中草藥醫藥保健為主”
1)從以治療為主向以預防為主的方向轉變—治療用藥比例會越來越少,保健用藥比例會越來越多;
2)中藥預防保健用藥將主要以在飼料加入方式,并必將成為今后保健用藥的主流。,是當前,乃至今后中國畜牧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飼料中加入保健用藥的切入方案
2.1)在轉料和生長中期、生長后期加入,按連用7-14天,間隔7-14天重復,以改善腸道過料、減少拉稀和減少呼吸道疾病發生等的間隔用藥保健方案,用菌炎清散3-5‰,或料寶3-5‰,或金方保濟2‰等;
2.2)從第一日齡開始加入,按連用7天,間隔14天重復,以改善玉米便、改善腸道消化吸收平衡、減少拉稀和保持生長均勻度等的間隔用藥保健方案,用腸胃舒散1-2‰,不僅能達到調理機體平衡,減少疾病的發生,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機體免疫應答水平,增強免疫功能,強健體能,促進生長發育。
3)使用中草藥進行“前置預防”的也是養殖業發展健康保健的理念:
提倡盡早介入,直接提前到從第一日齡就開始使用中藥進行預防保健的“前置預防”的養生保健理念,倡導指引提出“要像愛護嬰兒一樣”,重點做好前三周齡的雛雞和斷奶前幼畜的健康保育工作,尤其是二周齡前的保健預防工作,使到畜禽在生長的中后期得到健康的生長發育,能提高飼料的轉化率,增強體質,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前置預防”工作的質量好壞,決定了畜禽后期的健康發育水平和生產性能的正常發揮。
小結: 大量的實踐證明:在這個藥物泛濫的年代,如能在養殖業中很好的使用中草藥,可起到防病及治未病的作用,并且毒副作用小,無耐藥性,不會在食用畜禽產品中產生有害殘留,還可避免大量使用化學藥物造成的病原微生物產生抗藥性、畜產品藥物殘留和環境污染等問題。中草藥以天然的物性、物味、物間關系的傳統理論為主導,輔以營養和飼料工業等學科理論和加工技術,其特點為純天然、綠色環保,將是養殖業發展及保證食品安全且對保障人類健康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