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廣東鵝種的固有繁殖規律
據調查,廣東鵝種每年都有嚴格的繁殖期和休產期:一年之中繁殖期 8-9 個月,其余時間則處于休產期。其中中小型鵝種每年夏至( 6 月 22 日左右)開產,至次年 3 月底(春分)或 4 月初(清明)休產,這時,公母鵝換羽,母鵝停止產蛋,公鵝生殖系統萎縮,休產期近 3 個月;而大型鵝種獅頭鵝是每年 8 月底 9 月初開產,至次年 5 月份,休產 3-4 個月。
2 改變廣東鵝種繁殖規律的嘗試
2.1 多方面的嘗試
廣東省家禽科學研究所與 華南農業大學畜牧系的研究人員共同組成的水禽研究室,在上世紀 80 年代,在深入調查廣東鵝種的繁殖規律,細致分析導致廣東鵝種繁殖力低下的原因的基礎上,嘗試了多種的手段,如①改變環境溫度、②改變飼料營養、③不同季節留種、④不同季節人工強制換羽、⑤南鵝北養(異地飼養)、⑥注射外源激素、⑦人工控制光照等。其中,前五種方法不能改變廣東鵝種固有的繁殖季節。例如,環境溫度和營養因素、飼養方式影響廣東鵝種 生產水平的高低,但不是導 致廣東鵝種繁殖季 節性的因素;廣東鵝種在不同季節留種,不能改變它們固有的季節性繁殖節律;把廣東鵝種北移至我國東北飼養,結果,在光照時間由短逐漸延長的 4-5 月間,廣東鵝種照樣基本停止繁殖。上述第六種方法即人工注射孕馬血清有一定作用,但需連續注射,費工費時,成本很高;注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作用不大。只有人工控制光照,才是造成廣東鵝種季節性繁殖的主要原因,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廣東鵝種的繁殖季節性。
2.2 人工控制光照改變廣東鵝種繁殖季節
廣東鵝種繁殖季節性與光照時間的長短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每天自然光照絕對時間較長,或由短逐漸向長轉變的季節是其非繁殖季節;而當光照時間由長逐漸向短轉變,或絕對光照時間較短時,進入繁殖季節;其中,廣東光照時間維持在最短的 10 月下旬至次年 2 月下旬 ( 光照約 11 小時 / 天 ) ,是廣東鵝的繁殖高峰期。
2.3 大型場的中試
通過幾年的試驗及摸索,證明采用人工光照,可改變廣東鵝種的繁殖季節性,并進行反季節生產。在此基礎上,在廣東省高明縣水禽開發中心進行大型驗證試驗。選用中型鵝種馬崗鵝和小型鵝種三洲鵝試驗。馬崗鵝試驗組鵝數為公 99 只,母 616 只,共 715 只,對照組公 101 只,母 631 只,共 732 只;三洲鵝試驗組鵝數為公 92 只,母 610 只,共 702 只,對照組為公 634 只,母 4217 只,共 4851 只;合計七千只。試驗表明,馬崗鵝與三洲鵝的試驗組母鵝都在實施人工控制光照后 4 周,產蛋量開始快速升高,且高峰期早,總產蛋量比對照組高;公鵝的陰莖狀態、性反射、精液品質、可采率、種蛋受精率均明顯優于自然光照的對照組。中試再次證明,短光照時間對提高廣東鵝種繁殖性能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2.4 廣東鵝是“短光照品種”
該研究室的盧光熹等專家認為,我國位于北半球,將自然光照變化情況與廣東各鵝種繁殖規律相比較,就可發現,廣東鵝種的繁殖季節從夏至開始,即光照從長變短時開始,繁殖高峰期在一年中光照最短的季節 (10 — 2 月份 ) ,而到三月底四月初,春分已過,晝長于夜,光照越來越長,廣東鵝就進入休產期。也就是說,當光照時間由長變短或短光照季節有利于廣東鵝的繁殖,故認為廣東鵝是“短光照品種”。
3 相應的措施
3.1 遮光措施
人工控制光照用的鵝舍可以為敞開鐘樓式磚瓦舍或瀝青紙舍,設有陸上和水上運動場;舍內飼養密度為每平方米 2 只,陸上運動場飼養密度為每平方米 1 只,水上運動場也是每平方米 1 只;鵝舍兩縱面裝配可活動的黑布簾,阻擋陽光,鐘樓玻璃窗涂黑。每天于傍晚 17 : 30 將種鵝趕進遮光鵝舍,遮光過夜,鐘樓玻璃窗關閉,供應充足飲水,次晨 7 : 30 揭起黑布簾(并打開鐘樓玻璃窗),將鵝放出運動場配種、喂料。每天接受自然光照的時間控制在 10 小時。
3.2 防暑通風
控制光照期間,外界溫度較高,而鵝舍由于遮黑布和關閉鐘樓的玻璃窗,阻礙了舍內空氣流動,舍溫更高。所以控制光照的鵝舍設計上應盡量注意通風、降溫、防濕,以免不利因素過多影響,舍內可多裝一些電風扇,特別上功率較大的牛角扇,有條件的可用水簾式通風。
3.3 減少應激
采用人工控制光照技術,改變了鵝舍的小氣候環境和種鵝的生活節奏,使鵝的生理狀態和外貌也有相應的變化。尤其在控制光照初期,由于鵝舍突然變黑暗,鵝表現為情緒緊張,聚群喧叫,稍有動靜便驚恐不安,久久不能平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鵝群漸漸適應,較少騷動,對按時入含習以為常。總的來說,雖然人工控制光照改變了鵝的生態環境,是一種應激,但只要做好通風和衛生消毒措施,保證鵝生活環境清潔干燥、通風透氣、遮蔭避雨, 對種鵝的健康沒有顯著影響,鵝的食欲、糞便、體況、羽毛、動態及配種能力等均正常,成活率均在 97 . 5 %以上。
3.4 搞好疫病防治
( 1 )要注意鵝群的日常清潔工作,每天打掃圈舍 1-2 次,白天舍內地面要保持干燥,運動場也要每天清掃,防止潮濕積水。
( 2 )每天早上鵝群放出后,鵝的糞便要及時清除。
( 3 )經常對鵝舍和運動場進行消毒,例如可用百毒殺等對鵝無害的消毒液對鵝舍及運動場進行全面的消毒,也可用 10%-20 %生石灰水等。
( 4 )在農村的小型場無法做到嚴格隔離消毒的,要盡量減少串門,特別是不能讓外人(如鵝販)進入鵝舍。
( 5 )對本地區的常發疾病一定要進行疫苗接種或純中藥物防治,尤其在飼養上不能喂給發霉變質的飼料,在飼料中投放料磺或加曼100。還應定期添加正冠樂散或金冠呼靈散凈化病毒感染諸證,或高山郁金散+高山四味穿心蓮散預防腸毒綜合證。
3.5 提高種鵝交配率
( 1 )配種時間的變化:廣東鵝種每天的配種高峰一般是早晚的 5 : 30 — 7 : 30 ,而試驗組這兩個時間基本上都是舍內遮黑時間,鵝不能下水配種。種鵝補償配種的時間:每天 7 : 30 收起黑布放鵝下塘配種,及傍晚進舍前半小時至一小時,讓其提早配種。
( 2 )充分配種:鵝屬水禽,喜歡在水中配種,種鵝場要水源充足,最好應每天更換水,保持水質清潔,提高種蛋的受精率。進行廣東大小鵝種間的雜交時,公母鵝體格相差懸殊,自然交配困難,受精率低,此時可采用人工輔助的配種方法。
( 3 )推廣種鵝的人工授精:為了有效保證較高而平穩的種蛋受精率,也可采用人工授精方法,該方法還同時起到節省大量公鵝,從而節省所需的飼料、房舍、設備及其它生產費用的作用。
3.6 補償休息
控制光照的種鵝,在恢復自然光照后,由于鵝群每天感受的光照時數突然變長,約 1 個月左右羽毛開始脫換, 2 個月后換羽完畢,才逐漸進入繁殖狀態。其中公鵝恢復自然光照后,由于光照時數突然增加,一個多月后陰莖逐步萎縮,可采率和精液品質下降,種鵝換羽,類似于非繁殖季節,這種狀況約維持兩個月左右。
從有利于生產和提高經濟效益考慮,一般情況下,在一年之中要有意地留兩三個月的時間,讓種鵝休息、換羽、恢復元氣,通常可在鵝苗價格相對較低時。例如,在早春增加每天總光照時數,可以使鵝提前休產進入非繁殖季節,再通過控制光照,使下一輪繁殖季節相應地提前開始,這樣可使廣東鵝種能在正常的非繁殖季節進行反季節繁殖。
3.7 保證鵝的營養需要
繁殖期種鵝的日糧配合,要充分考慮母鵝產蛋和配種的營養需求。應以全價配合飼料飼喂種鵝,飼料中包含有合理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每日喂料3~4次, 實行自由飲水。
3.8 青飼料的供應
每只鵝每天補加喂青草、菜葉 0.5-1.0 千克,將精料、青飼料拌勻喂給,也可把青飼料切碎讓鵝自由采食。適合廣東養鵝的青飼料有黑麥草、飼料型苦荬菜、墨西哥類玉米、柱花草、狗尾草、象草、包心菜等等。大型的養鵝場,缺少種草基地的,可與周邊農戶掛鉤,由農戶按企業需求供應草料。
4 一些體會
1.1 大小類型鵝場都可采用控制光照技術
試驗表明,不論是在小型場,還是在大規模的生產場進行,都不需特殊設備和復雜工藝,費用甚少,操作管理簡便。因此,這是一項在生產上易于掌握、易于推廣應用、較為有效的實用性技術。
1.2 采用人工控制光照能節支增收
實踐表明,廣東鵝種的正常繁殖不需借助人工光照和延長光照時間。因此,種鵝舍不需特殊的人工光照設施,可以節省能源和照明設備材料,減少開支。此外,實施人工控制光照,種鵝生產水平提高,飼料消耗減少,這對于提高經濟效益來說有一定意義。
1.3 于自然光照最短時停止人工控制光照對廣東鵝種生產性能影響不大
若在夏秋季自然光照較長時結束控制光照,此時種鵝從短光照轉為長光照,致使其生產性能逐漸降低,并于 4 — 6 周后繁殖停止;若選擇自然光照最短時停止人工控制光照,由于停止的前后種鵝接受自然光照的時數差異小于 1 小時,種鵝繁殖性能基本正常,更不會于 4 ~ 6 周后停止繁殖。
1.4 應用前景廣闊
在 “短光照理論”指導下的廣東鵝種的反季節生產,二十多年來一直得到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并已得到大面積的推廣應用。目前反季節繁殖技術已推廣應用到全省多個地方,由于反季節生產的鵝苗價高,凡采用該項技術的場,大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1.5其他
每月定期,結合天氣變化情況,用金冠呼靈散按2g拌1斤料,連用3-5天預防保健,減少疾病發生。或因流感、副黏混感并發癥時,正冠樂散或金冠呼靈散凈化病毒感染諸證,按3g拌1斤料,聯合高山郁金散+脾胃舒或免增粵威龍散給藥,預防腸毒綜合證,煎藥后拌潮料效果更好。